施學理:最大樂趣就是看著上海越變越好
本報綜合上海30日電:據《新民晚報》報導:長相斯文白淨,說話輕聲細語,眼前這位氣質儒雅的中年人就是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學理。1996年,他從菲律賓來到上海,進入父親施恭旗一手創辦的上好佳公司,拓展中國膨化食品市場。21年後,這位低調的“少帥”沒有令父親失望,上好佳幾乎成為了膨化食品的代名詞,而他也在今天獲得了市政府頒發的“上海市榮譽市民”稱號,這是在滬外籍傑出人士獲得的最高榮譽。
初來上海心潮澎湃
1995年,上海的電視螢幕上突然出現了一隻黃色的大鳥,歡快地載歌載舞:“上呀麼上好佳呀,味呀麼味道佳!”這個至今還能讓不少上海人哼出曲調的廣告,就是上好佳在中國市場的第一次亮相。
上好佳(中國)的創始人,就是施學理的父親施恭旗,祖籍福建的菲律賓華僑,在菲律賓經營著一家有著70多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因為看好中國市場,1993年施恭旗來滬投資建廠創立上好佳品牌,是最早一批來滬投資的外商。
說起“上好佳”這個名字的由來,施學理回憶,這是父親的創意。一是因為“上好佳”是閩南語“上好呷”的諧音,意為很好吃,二也有“好家在上海”的寓意,至今很多人都還以為“上好佳”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品牌,與這個本土化、接地氣的名字不無關係。
1996年,上好佳在中國的業務突飛猛進,父親將施學理召至上海,就任公司副總經理,並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接手中國區域業務。從此施學理與上海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至今他還記得第一次來滬時的感受,雖說發展才剛剛起步,但已能感受到這座城市蓄勢待發的力量,這令初來乍到的他印象深刻。“上海是一個能夠令年輕人心潮澎湃的地方。”施學理說,這種感覺至今依舊存在。
甘苦與共血脈情深
22年來,施學理沒有辜負父親的重托,在他的帶領下,上好佳品牌早已聞名全國,目前已經在全國建立了15家工廠,為8500多人提供了工作崗位。近年來,作為上好佳集團中國總部的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始終位列青浦區重點納稅企業前列。在行業內,“上好佳”一直保持位列三甲的領導者的地位。近十年來在上海的累計貢獻稅收超過14億元。
“上好佳的發展,其實就是上海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的企業在茁壯成長,離不開上海這塊寶地肥沃的土壤。”施學理說,在進入上海的那一刻起,上好佳早已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同患難,共成長。
進入上海之初,上好佳與上海市供銷合作社及原南市區煙糖公司合作,在國企改制的關鍵節點,接收了上千名員工,為上海分擔了國企改制時期的壓力。近年來,上好佳助力上海精準扶貧,在新疆、雲南多地開展公益慈善項目,捐資修建學校。多年來,上好佳公司和施學理及其家屬累計捐款達6200多萬元。
“父親常和我說,在中國做生意,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我們家族對中國的感情。”施學理說,爺爺1914年從福建下南洋,僑居菲律賓打拼,那時中國很落後,但老一輩華僑對中國的感情一直非常深。他還記得1998年奶奶第一次來上海,看到中國發展得那麼好,眼神中滿是自豪喜悅,這樣的血脈深情也同樣影響著他這輩年輕華僑。
1997年香港回歸,施學理也和慶祝的人群一起歡呼雀躍,從靜安寺走到外灘,和不認識的人互相打招呼,那晚的場景令他終生難忘。
融入上海夢想成真
如今,施學理一家已經完全融入了上海的生活,他的一雙兒女從小在上海長大,天天和上海同學嬉戲玩鬧,幾乎就是兩個“小上海人”,而他對這座城市也有著比一般外國人更深刻的認識。
“一說到上海就想到高樓大廈,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上海的老弄堂、小馬路。”閒來無事,施學理喜歡去那些種滿梧桐樹的小馬路散步,逛逛個性化的小店,看看那些老弄堂裡的人生百態,感受上海最生活化的一面。
“在上海,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著城市一點點變化,變得越來越好。”施學理覺得,上海有自己的節奏,沒有參考對像,一直在走自己的路。記得1996年他請上海客人去菲律賓,客人們還對菲律賓的大超市讚歎不已。但如今,中國已經後來居上,特別是上海的新零售業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我爸爸的夢想,就是希望我也能獲得上海市榮譽市民,一直覺得這怎麼可能,現在真拿到了,就和做夢一樣。”施學理的父親2005年曾獲得過上海市榮譽市民稱號,如今他們成為史上第一對同獲這一最高殊榮的父子。
“就在明年,我在上海的時間已經比在菲律賓還要多了。”獲得上海市榮譽市民稱號固然可喜,但施學理內心早已把上海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很感謝父親當年一直在耳旁嘮叨的那句話:“以後你一定要去中國,去上海。”這裡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如今他也在為成就這座城市的夢想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