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發現121例奧密克戎亞變體
本報訊:衛生部周二表示,國內又發現了121例高傳染性的新冠肺炎奧密克戎變種的亞變體。
在菲國立大學——菲律濱基因組中心測序的133份樣本中,BA.2.3.20為23份,BF.7為1份,XBB為28份,XBC為45份,其他奧密克戎亞變體為24份。
12月14日至15日進行的測序結果顯示,額外的BA.2.3.20病例包括來自第1、2、3、7、11區和大岷區的本地病例。
新增BF.7病例來自大岷區,而所有新增XBC病例來自第11行政區。與此同時,根據衛生部的數據,其他XBB病例來自第7區、11行政區和大岷區。
衛生部說,截至12月8日,歐洲疾病控制中心已將BA.5分支的BF.7列為正在監測的變種,因為它在全球範圍內的患病率越來越高。
該變異最初被研究人員標記,因為它比野生型BA.5更具傳染性,並且具有免疫逃避特性。
該部門表示:“然而,目前現有的BF.7的證據表明,與原始的奧密克戎變體相比,疾病嚴重程度和/或臨床表現沒有任何差異。”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仍在BA.5下報告該亞型,並將繼續被分類盜奧密克戎之下,直到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該病毒的特徵與奧密克戎有顯著不同。
根據衛生部的數據,到目前為止,BA.5仍然是菲律濱的主要菌株,有12,565例病例。
其次是BA.2.3.20(3603例)、XBB(806例)、XBC(588例)、BA.4(324例)。我國還有36例BA.2.75病例、17例BQ.1病例和4例BF.7病例。
雖然之前像阿爾法和德爾塔這樣的“擔憂變體”最終逐漸消失,但奧密克戎及其子系在整個2022年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所有的奧密克戎變體的病程都較輕,因為它們在肺部停留的次數較少,而在上鼻道停留的次數較多,會引起發燒、疲勞和嗅覺喪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