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社区好贴 > 新闻详情

下南洋——一个历史名词的不同时代侧影

发表时间:2023-04-10 11:08:52 作者:博牛用户 更多文章

本帖最后由 xinmiao888 于 2023-4-9 22:54 编辑

提到“南洋”,你会想到什么呢?现在我们习惯称作东南亚的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多民族国家?海岛、沙滩跟椰子树?还是河粉、肉骨茶等南洋料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对南洋的想像,不过要明确描述它是什么,似乎仍是暧昧不明,比不上东南亚一词所明确划分出的 11 国边界。

的确,现在我们多半使用东南亚一词,南洋已逐渐少用,笔者在吕宋岛,无论是马尼拉还是黎牙实比,看到的那些华人义山,饱经风雨的墓碑上,大都书写着“某年某月某日,自唐山下南洋云云”,这里的某年某月某日,从咸丰到民国到公元,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下南洋”这个词汇拥有非常丰富的意象,也有它形成的特殊历史脉络。

在中国,南洋一词的出现,差不多是在明清时期。明代人口膨胀迅速,因此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只能持续往南、往西谋求新的耕地与住处。他们离开故乡中国,搭船到中南半岛沿海、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等地经商、做工,甚至与当地人通婚、定居,通称“下南洋”,这也是华文系统下南洋的由来。

因此,做为华人移民新天地的南洋,开始有了明确的范围与概念。不过,明清两朝有海禁政策,所以这群移民基本上是非法偷渡出海,被当成天朝弃民,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满清,才不情不愿的被拽入了世界条约体系,摒弃海禁。

之后,大批来自闽粤的移民,更是源源不绝地移入南洋,成为今日东南亚各国族群构成的重要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南洋这个名词的构建,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满清时期,除了现今被称为东南亚的地区之外,清庭也会把江苏省以南的沿海称作南洋,跟以北的北洋做区分。

举例来说,大家可能都听过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领军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时全军覆没的那个舰队),但比较少人知道南洋大臣的存在,它的担当者也鼎鼎大名,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可见南北两洋,昔年都是清廷对外交往的基石。

从时间跨度而言,从满清到民国,是下南洋的高峰,然而,南洋是什么呢?除了客观的词汇历史来源及地理位置,我们内心又是如何想像南洋的呢?
从字面上看,南洋是指“南方的海洋”,但一个贯穿上百年的名词,绝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就让我们探讨潜藏其间的一些性质,逐步建构出一个存在于普罗大众心中的南洋形象。
把某一地看成南方,代表使用这个词的人(或文明)应该在北方。所以,身在大陆的群族,自然是会把海南岛天涯海角的南方,也就是包括菲律宾的广大岛链区称作“南洋”。

地球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南方大半都是海洋,或是散落各处的半岛与大小岛屿。

另外,世界上大多数重要文明皆源自北半球,多半是大陆型的文明,因此他们笔下描述的南方,就往往是属于海洋的、非文明的未知异域。

这样的想像自然也反映在“南洋”一词上,地理位置的绝对不同,造就了人类对“南/海洋”与“北/大陆”的既定想像,再加上气候、人文等条件,一个拥有潮湿气候、多元种族、自然物产丰富的南洋,就这样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南洋带给人们的想像并不仅仅如此。南洋这个词汇的负面形象,就像是被人强制烙上的印记,洗刷不掉。

前面提到,北方大陆文明多半将南方视为未知异域,加上文明发展程度不一,使得他们留下的文字史料,对南方的描述都偏向负面。

这样的现象在十六世纪奴隶贸易、十八世纪自然环境决定论,以及十九世纪种族主义兴起时更被强化,肤色较黑的南洋当地族群,往往被描写成懒惰成性、喜爱裸体、没有男女之别的族群。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声明:本文由新闻源或入驻作者撰写,除博牛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博牛立场.
本文采纳自社区会员"xinmiao888"的发表,点此进入原帖与作者讨论>>

博牛集团博牛社区博牛招聘菠菜圈广告合作手机版建议投诉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由於討論區是受到「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