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亚典耀孔院中方院长梁广寒:「汉语热」攀升背后 菲孔院如何发力?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在菲律滨,汉语的学习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2016年以来,菲律滨呈现持续向上攀升的‘汉语热’现象。”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广寒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通过本科和硕士培养,我们已经在菲律滨‘自产自用’本土汉语教师了。”
这离不开国际中文教育推广者的共同努力,梁广寒便是其中一员。在北京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梁广寒再度坐上飞往菲律滨首都马尼拉的航班。自2015年赴任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第三任中方院长以来,梁广寒时常在中国和菲律滨两个国家之间辗转,致力于中菲两国教育互动和文化交流工作。
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于2006年10月成立,是菲律滨第一所孔子学院。据梁广寒介绍,截至2022年,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所有类别的注册学生共计17万人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前来接受职场汉语教育的社会专业人士。
数字背后,是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多年搭建的汉语教育体系趋于成熟的体现。
2015年,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开设菲律滨首个中英双语、双专业双学位的学士项目,并于2018年设立该国第一个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目前,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已培养出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大部分学生前往不同层级的学校教书,还有学生选择留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任教。
除了在校教育之外,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在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上亦有布局。
梁广寒表示,2007年以来,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每年都会在菲律滨开展免费的全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资源注重向非马尼拉地区的学校倾斜。此外,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还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训基地和考点,开展面向海外人群和中文母语者两个群体的培训和考试。
“本土师资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梁广寒打了个比方,“就像我们中国人学英语,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老师主体更多的还是中国人自己,所以反向思考,孔子学院尝试培养本土汉语师资才是关键。”
本土师资的培养与储备,为的是更好满足菲律滨“汉语热”升温之下日益蓬勃的学习需求。梁广寒坦言,在菲律滨,学习汉语和获取证书,对人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梁广寒说:“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对于菲律滨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懂普通话,那么他们的月收入大概可以提升两倍到三倍。如果他们还能多懂一门中文方言的话,他们的收入可能能够提升四五倍。”
梁广寒告诉中新社记者,从菲律滨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毕业的在校学生,一部分成为政要,或进入经济财团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记者、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工作。而在该校接受汉语教育的职场人士,大多为教师、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士和政府工作人员,也有的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工作。 “学习结束后,他们会带着了解中国文化的种子,流动到世界各地。”
如今,孔子学院建设即将步入第三个十年。梁广寒认为,第一个十年更多关注中文语言教育,第二个十年聚焦孔子学院品牌建设与良性发展,下一个十年,期待在学术研究上拥有更多交流、合作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