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联合搜救
新華社記者丁樂 鄧瑞璇
“呼叫!呼叫……”中國籍客輪“Magic”輪與柬埔寨籍散貨“Jupiter”輪碰撞,發出求救信號。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核實遇險報警後,啟動應急預案,通報東盟國家海上搜救機構,一場“生死救援”在南海展開。
這是10月31日下午中國—東盟國家海上聯合搜救實船演練的一幕。中國、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老撾和文萊等7國參與,共計20艘船舶、3架飛機、1000餘人參演。經過三個多小時海陸空一體的協作救援,海上“險情”得到妥善處理,300多人被安全轉移。
此次模擬情況並非沒有依據。南海海上運輸佔全球海運總量的33%,僅次於地中海,是世界上運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繁忙海運業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複雜的海況與不利的氣候等因素,海上險情事故時有發生。2013年至2016年,中國救助了南海海域船舶遇險事故中的3000多名中外籍人員。
“面對跨區域大規模人員遇險事故,單憑一國之力很難有效實施救助。”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廣東海事局副局長莊則平說。他認為,加強各國間海上搜救合作,不僅能對海上險情作出快速有效應對,還能最大限度降低生命財產損失。
怎樣使多方合作快速暢通、有效提高地區聯合搜救能力?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關注、大力支持,從構建框架機制、豐富合作方式、提升搜救技術等方面,與東盟國家加強合作共築南海海上交通安全。
自2002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陸續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為加強雙邊和多邊層面的搜救協調與合作提供了相應的機制保障。
務實合作是提高中國與東盟國家海上聯合搜救默契度的有效途徑。2015年,中國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在馬來西亞舉辦的救災演習,中國—印尼國家海上搜救聯合桌面演練於同年舉辦。2017年7月,面向東盟國家的海上搜救協調員培訓班在中國上海舉辦,救援人員在實踐學習中不斷磨合互通。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卓立表示,演練能檢驗中國與東盟國家海上搜救機構間的溝通協作及合作成效,進一步增強各國海上搜救機構間的業務交流和務實合作。各國的救援力量通過不同的形式合作也將更加默契與緊密。
對海上險情快速反應與聯動的關鍵,還在於溝通渠道的暢通。10月31日,中國—柬埔寨海上緊急救助熱線於正式開通,兩國海上搜救部門將實現24小時語音、視頻和即時信息互聯互通,加上同日啟動的中國—東盟國家海上搜救信息平台,以及已簽署的中柬、中老國家海上與航空緊急救助熱線建設協議,中國—東盟國家海上緊急救助熱線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緊急救助熱線減短溝通時間,提高搜救效率,我們也有意向同中國開通熱線,目前正在制定草案。”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司令Joel Sarsiban Garcia說。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同東盟國家海上搜救機構加強合作,擴大共同認知,實現合作共贏,在簽訂搜救合作協議、定期會晤、加強信息通報、人員交流培訓、船艇互訪、搜救技術裝備共同研發等方面廣泛合作,從政府、社會等層面一同搭建起常態化、區域性的海上搜救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