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从“小五角大楼”到网红之城
克拉克要火?坐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西北80公里处,这个有着复杂基因,当年美国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如今正变得炙手可热。
未来数年内,在杜特尔特当局雄心勃勃的蓝图里,这里或将崛起一座新的“国家行政中心”;与此同时,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投资客者正紧盯此地,寻找着掘金机会。尤其是最近,有中菲合作兴建新产业园的消息传出,让克拉克成为继总统家乡达沃之后,第二个新晋“网红”热门之城。
美国人曾经营了近百年的克拉克,正经历着一次蜕变。
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从马尼拉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这里,仿佛瞬间穿越了历史。
1、百年混血之城
“以前这里就是小美国。”53岁的Eric Jimenez递上一杯咖啡,手指向克拉克发展公司的窗外。视线穿过一片硕大的草坪,红白相间的美式木屋掩映在浓密的香樟树丛中,他父亲早年工作的美国餐厅就在那里,“那些树也差不多一百年了,美国人种的”。
这里承载了Eric Jimenez童年大部分的回忆。他出生的1965年,父亲卖掉了附近省里的房子和农田,来到克拉克,在一家名叫Kelly’s Cafeteria的美国餐馆里当厨师。
白天,身着制服的美军士兵在基地周边散步,在田野中演练,云雾环绕的Cabusilan山青葱色背景下,繁忙的军机起起落落。到了晚上,大兵们则聚集到这里的餐厅酒馆放松消遣。
宽阔的街道,修葺整齐的树木,低矮的美式建筑群,以及占据七成的美国面孔,让这里充满了浓浓的美国气息。除了少数“幸运”被招募进来服务、拿美元薪水的菲律宾人外,对于外界来说,这里是一片相对隔绝的神秘“特区”。
除了美国星条旗,近百年的时间里,这里也从未出现过菲律宾国旗的影子。
每逢美国的独立日,这里都会放烟花庆祝。Eric Jimenez和母亲则会获准前来探望,然而进出都必需有军事人员陪同。也就是在这里,地道的芝士汉堡和纽约披萨,成为Eric Jimenez童年味蕾最深刻的记忆;如今遍布菲律宾全国的美式餐饮文化,当时也就是这样,从克拉克、苏比克这样的军事基地蔓延开来。
回溯历史,在美国人留下深刻文化烙印之前,这里也曾出现西班牙和日本殖民者的身影。
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签订,在菲律宾殖民了333年的西班牙人将菲律宾拱手让给美国。1902年开始,这里成为美国骑兵的聚集地。所以准确地说,在美军决定将克拉克完全改造成第十三航空队的基地之前,这里曾一度是美国骑兵的放牧区。
1919年,美国人以航空先驱哈罗德·克拉克的名字,将这里正式命名为克拉克。此后的日子里,这片群山脚下平坦而开阔的土地日渐忙碌;从运输机到大中型轰炸机,越来越多的空军装备汇聚至此,直至上世纪30年代,这里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美国空军甚至将这个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战略要道的地方,称为“海外之家”。
二战期间,炮火声响起,这里见证了美日的交锋。战争结束后,尽管美菲双方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但克拉克空军基地依旧由美国军方主导,并再次以惊人的速度扩充,绰号“小五角大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原帖与作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