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司机请注意,在菲小心约到艾滋病携带者!
严苛宗教下的性开放:菲律宾的艾滋之殇谨此文,提醒广大在菲工作创业的伙伴们,知道你需要,你有爱,但更要自爱。否则将是一辈子的痛!!!
“检测前我就知道应该是这样,可我还是不相信。”
切斯特是一名男同性恋,30岁。在马尼拉的H.I.V病毒检测中心,他握着艾滋病检测单,显示结果为阳性。
作为亚洲地区天主教义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菲律宾社会对同性恋歧视十分严重,民调显示超七成的菲律宾人反对同性婚姻。
网络利器
众所周知,艾滋病有三大传播途径:性、血液和遗传。而网络的便利,则几乎成为第四个途径。
切斯特说,他曾在学校受到欺凌。当别人知道了他的取向后便讥讽他,甚至拳脚相向。“他们觉得我有病,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
自那以后,他就不愿和身边的人相处,转而向网络寻找与他有相同苦恼的人。那时网络交友平台刚刚兴起,聊天室和在线论坛使得他更容易找到年龄相仿的性伴侣。
“当我和一个人聊得比较开心,互相看了照片,觉得对方不错后,就会选个地方开房。”他甚至微微有些自豪,“如果让我写下在马尼拉所有和我发生过性关系的人的名单,地铁站的每一站我可能都能写出1至5人。”
当然,除了一些网络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是另一大利器。
“你只要打开Grindr即可,你甚至不用和他们交谈,对方就会给你发照片,如果你感觉OK,那么只管去和他发生关系。”
可见菲律宾当前的形势十分严峻,15岁至24岁的艾滋病患者从2001年到2015年增加了780%。在这个以种植香蕉出名的国家,艾滋病总数已达到34158人(仅仅是2016年5月的数字),增长速度无比之快,甚至三小时两例。
其中,借由网络的性行为,是青少年和同性间主要传播途径。
严苛的天主教义
去年年底,菲律宾卫生部要求学校定期发放安全套,由于教育部和学生家长的反对,这项规定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图马拉心里,要是学校能够早些普及性知识,他也许就不会感染艾滋病。
图:马拉依稀记得自己19岁时,坐在教堂里,手中紧攥着HIV的检测结果,心里祈祷了一次又一次,可仍没改变“阳性”的事实。
他叹气道,“那时候,我对艾滋病真是一点儿也不了解,既没有在书本上看到过,也没在学校里学习过。我真是……”
不过,图马拉的这些希望暂时似乎不太可能实现。
自从1565年起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之后,菲律宾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徒占菲律宾人口的83%。教义严厉禁止婚前性行为,并且反对避孕和任何人工的生育控制。
于是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一般的菲律宾父母是不会主动向孩子普及性知识的,同样,学校方面想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阻力重重。
图马拉说自己不算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在15岁那年他就偷尝了禁果,对于戴安全套这件事也不以为意。
“我知道天主教教义禁止滥交,可我当时就是非常好奇。我们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性教育课,也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他苦笑道。“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感染了艾滋,成年之前我并没有检查过。”
很多人像图马拉一样,感染病毒后还不能及时地进行检测,因为菲律宾明文规定未成年人必须有父母陪同,这无疑雪上加霜。
而更加严重的是来自于隐性的威胁,相较于身体的疼痛,无声的歧视让艾滋病患者更为痛苦,承担着巨大压力,往往活在阴霾之下。
不敢言说的定时炸弹
吉娜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菲律宾一家抗艾滋病NGO组织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二十几岁的时候,她感染了艾滋。
在菲律宾,尽管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歧视艾滋病患者,但是整个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依旧不太友好,所以吉娜一直没有勇气向别人坦白自己的病情。
“我曾经想过站出来,告诉大家我的真实状况,但是很多这样行动过的人说,事后他们都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人们往往会在背后指手划脚,眼神如同看待怪物一样。”
艾滋病的治疗是终身的,也许有些组织和机构可以提供免费的短期治疗,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吉娜说,她非常希望能有这么一天——她可以像告诉别人自己得了普通的感冒一样,大声而平静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而不遭受任何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