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海洋智庫就南海治理與海洋合作舉行對話
本報訊:8月28日,中菲兩國海洋智庫就海洋治理與海洋合作舉行了一場線上對話。活動由中國南海研究院、菲律賓中華研究學會、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來自中菲雙方約20位專家學者參與對話。
中國南海研究院吳士存院長分析當前南海形勢,展望中菲關係未來發展後,提出三點建議:一是中菲應保持雙邊磋商機制;二是中菲繼續推進海上合作,特別是海上執法和油氣開發合作;三是中菲雙方應遵守習近平主席和杜特地總統達成的共識,即兩國最終解決南海問題不應以所謂“仲裁裁決”為基礎。
積極促成本次對話的菲律賓中華研究學會(PACS),長期致力于維持菲中民間接觸和學術交流。會長羅梅爾·班樂義認為,本次民間智庫對話屬於“二軌外交”,“雖然它是非官方的,但它有助于官方通過非政府機制進行探討,尋找解決國家間問題的有效方法。”
班樂義認為,在“後疫情”和“後杜特地”時期,菲中兩國將繼續面臨南海爭議的持續挑戰。南海問題是菲中間存在的重大政治分歧,但並非不可調和,實際上是可管理的。南海問題將決定菲中關係的成敗,這取決于兩國如何處理政治分歧。如果菲中雙方不能找到共同立場進行果斷合作,南海局勢可能會破壞菲中關係。要避免這種嚴峻局面,菲中兩國確實需要加倍努力,堅定地尋找合作的共同點。他認為,實現南海具體領域合作,是推動菲中關係發展的途徑之一。
2002年,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明確推動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海上航行和通信安全;海上搜救行動;打擊包括國際恐怖主義在內的跨國犯罪等領域合作。
班樂義認為,菲中可首先雙邊落實《宣言》,加強兩國具體領域合作。為此,菲中兩國可以繼續保持在南海的雙邊磋商機制,保持兩國合作勢頭,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同時,在即將于2022年完成的“南海行為準則”談判中,為中國-東盟在南海的合作注入動力。
當天,雙方學者還就南海漁業合作、油氣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管理等領域合作進行了對話。
菲律賓拉薩大學(De La Salle)大學生物系教授CARMEN ABLAN LAGMAN博士介紹,南海地區為世界提供的食物比加勒比海多十倍。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導致資源驚人地減少。她強調,迫切需要建立區域漁業管理機制解決這些問題。
菲律賓前能源部長Raphael Lotilla教授,現菲律賓智庫“亞太進步之路”( The Asia-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主席、菲律賓發展研究所(PIDS)理事。他認為,南海周邊各國共同簽署一份不再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環境的宣言,有助于打破信任的鴻溝。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教授雷筱璐,從法律方面分析中菲如何就共同開發南海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達成共識。她強調,推動共同開發的關鍵是如何做到“不損害兩國在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方面的各自立場”。
對話主持人之一,首屆“中菲相知獎”獲得者、菲律賓中華研究學會創會會長洪玉華總結說,所有對話者都認為,中菲共同推動南海合作與發展是理想的、必要的和可行的,但要克服許多困難,還需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