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过哪“三关”?
(东西问)短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过哪“三关”?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过哪“三关”?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第六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向世界发出三点倡议,首先即为“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就法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来势汹汹的世纪疫情,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是中国结合自身抗疫成功经验提出的综合方案,背后更蕴含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积淀。在疫情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发展的当下,各国仍应相互助力,携手过“三关”。
一是科学关。
从中世纪欧洲首创隔离制度、改善卫生环境消除“黑死病”,到本世纪初中国通过科学溯源锁定SARS病毒宿主、战胜非典疫情,人类要战胜传染性疾病,归根结底还需科学防疫手段。
早在两晋时期,中国已形成制度化防疫措施。《晋书》有云,“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及至清代,紫禁城曾专设“避痘所”,感染天花者须隔离九日后方可获准探视。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部分西方国家民众不愿遵守基本的科学防疫规范,甚至出现将新冠病毒同5G网络挂钩等反智行为。正如《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所说,“尊重科学、迅速行动的国家能防控好疫情,无视科学、盲目自满的国家会自食其果。”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才是因应疫情的正确方式。
二是政治关。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国团结合作、守望相助。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动辄将科学问题政治化,不仅无助于本国抗疫,还会扰乱国际抗疫合作。个别国家出于政治考虑,试图垄断疫苗、人为制造“免疫鸿沟”,则会给世界各国民众带来更大伤害。
当然,科学防疫并非意味着与政治“绝缘”,关键是如何处理防疫与政治的关系。回顾中国抗疫经验,重中之重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理念的背后,折射出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思想,从“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墨子到“为生民立命”的张载,人本主义精神既是中国历代文人的至高追求,更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而传承至今。
不同于中国坚持的“共同体本位”,崇尚“个体本位”的西方国家倾向于将生老病死视为个人事务,把公共卫生推给社会自治。即使在德尔塔变异毒株大规模传播的当下,美国各级政府甚至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防疫政策仍迟迟无法统一。这种看似自由主义至上的“政治正确”,实则已成为西方社会抗疫的隐性障碍。
三是心态关。
20世纪初,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假想“高效运转起来的中国将会颠覆西方世界”,进而在《史无前例的入侵》等文章中鼓吹用生物战方法消灭中国人。
一个世纪过去了,个别西方国家政客仍试图将自身防疫不力的责任“甩锅”给中国,甚至不惜动用情报部门以近乎“谍战”的手段大搞所谓溯源报告,不仅不利于本国防疫,更易将民众心态引向民粹主义的极端。
事实上,全球化发展至今,各国之间早已是“你打喷嚏我感冒”的命运共同体。在应对疫情挑战方面相互助力,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是各国早日走出疫情阴霾、共创健康美好未来的正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