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社区好贴 > 新闻详情

狂欢个鬼?你甚至根本就不认识安倍晋三

发表时间:2022-07-11 11:09:22 作者:博牛用户 更多文章

各位好,昨天连写了两篇《前首相遇刺、现首相辞职——日本和英国,刚刚各发生了一件小事》、《想起了被《三国演义》漏写的那起“首相遇刺”》。本来觉得对安倍遇刺这件事的评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可是今天早上看到这样几张截图,有些地方的商家已经拉起这样的横幅了:
我看了以后就觉得特别搞笑,你说奶茶店、化妆品店、过桥米线,听说还有夜店。跟国际新闻真的是最远的存在了,居然也能“咸与维新”来凑一下安倍遇刺的狂欢热闹。丝毫不把咱外交部的相关表态当回事儿——这时候,也不见他们讲“祖国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了。于是我突然有个了想法——安倍这人,大约是中国很多公众“最熟悉的陌生人”了。为什么这样说?我想写篇文章,文章写的有点偏哲学分析讨论,愿您能耐心看完。

1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因为被《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推崇出圈,而广为人知。其实他写的大部分书,比如被《黑客帝国》所引用的那本《拟像与仿真》都写的过于佶屈聱牙,非常冷僻。

但鲍德里亚也蹭过一次热点,那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时,他曾在法国报纸上写过一篇文章,叫《海湾战争从未发生过》。
这番论述自然在西方引来轩然大波,诸多学者对他展开了火力密集的“攻击”,英国哲学家诺里斯写了整整一本书来对他进行反驳。
当然,鲍德里亚想说的本意并不是“海湾战争”在事实上并未发生。而是他以哲学家的视角观察到了一种现象:作为一场现代战争,虽然海湾战争自开打起就引发了全球的热议。但这场战争对大多数人其实是“不真实”的。人们并没有在科威特和伊拉克体验战火,而仅仅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获知了关于这场战争的诸多抽象化的符号。
公众对这场遥远战争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其实都是基于这些抽象、甚至被扭曲的若干符号所建立的。真正的暴力和惨烈完全被“仿真”所覆盖了。
所以,对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海湾战争从未发生过”,他们脑中所具有的,仅仅是关于那场战争的一个拟像。
鲍德里亚的这种哲学观,在电影《黑客帝国》里确实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化表现——
当尼奥第一次在现实世界中醒来,他问“为什么我眼睛好疼?”
墨菲斯回答他:“因为你从未真正使用过它。”
是的,尼奥没用过他的眼睛,就像很多受众在接受拟像时,没用过自己的脑子。
我们每天翻开手机,接受大量的信息轰炸,自认为自己对这个“小小寰球”的所有大事都很熟悉,并热情的进行讨论。但我们很少会真的提醒自己,这些“海湾战争”对我们来说,其实“从未发生”,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信息,其实不过是被媒体加工、传达后的一些信号而已。就像尼奥在矩阵世界所“看到”的事物一样。它们只是对真实事件与人物的“拟像”,而并非这些事件与人物本身。
而一个事件或人物与我们真实距离越远,受制于信息衰减和有意的屏蔽,你所接收到的有关它的“拟像”就越接近高度单一化的符号。
这方面的典型,也就比如刚刚遇刺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这两天说要“吃席”“加菜”甚至“普天同庆”的中国人,在聊起安倍时,你感觉他们真的对这个人很熟,但绕来绕去一直在说的一个点,就是这小子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还是个死硬右翼分子,所以死了大大滴好。
那么这种观点对不对呢?你也不能说它不对,毕竟安倍任首相期间参拜靖国神社是个事实,而这种行为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确实非常反感。
可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所有认知,都只基于“他参拜过靖国神社”这一个知识点展开,他对此人的认知一定是标签化的。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安倍在任日本首相期间,尤其是执政后期,是做了很多促进中日交流的工作的:2006年首次任职首相期间,他就曾破冰访华。再次登上相位以后,他曾经力推过中日之间的自由行,在2019年新冠疫情到来以前,很多中国人能那么方便的去日本留学、旅游、工作,都离不开这位首相任内的工作。
请看一下我们国家领导人对这位日本前首相的中肯评价。

这些,与“安倍拜鬼”一样,也是事实。却被多数媒体和受众有意无意的屏蔽了。
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今天中文互联网上网民对安倍之死的态度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了——
一些人是把安倍当做一个人来尽量全面的认知。
而另一些人,他们想要的仅仅是自己心中那个高度单一符号化的“拟像体”。他们其实并不认识、也不打算认识那个作为真实的人存在的那个安倍晋三。他们像孩子一样,在自己手造一个魔王,再将其打碎,并为此狂欢。
我举个例子。
凤凰卫视记者李淼 ,昨天在报道安倍遇刺的消息是,语气上可能带了一点伤感,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与安倍合影,并表达了一下怀念。
但她随后就因此遭到了网暴,很多人质问她“这么喜欢采访安倍,那你去地下找他啊!”“还是不是中国人?”“你忘了安倍参拜靖国神厕的事儿了?”

你看,李淼和喷她的网友之间的分歧,就是到底讨论一个真实人物还是讨论一个“拟像体”之间的分歧。
作为凤凰卫视驻东京的首席记者,李淼是真正采访过安倍、握过手、有过对话的。她所接触的、此时有所怀念的。显然是一个真实、与其有过交集的活生生的人。
那么她和网上喷她的那些网友之间,到底谁对安倍这人的认知更加全面,对此事更有发言权呢?
用常识想想就知道肯定是李淼,
可,邪门的是,网上就是有那么多人执着的认为,他们比李淼更有资格评价安倍。
现代社会的信息轰炸,会促使人们反将自己接受到的“拟像与仿真”误认为现实。——这是鲍德里亚对未来世界的担忧。《黑客帝国》只是将这种担忧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了而已。
而我们看到,至少在“安倍遇刺”这个个案当中,这种预判已经实现了。那些了解这位日本前首相更多、更全面的人,都被网上的喷子们勒令闭嘴,不要干扰到他们对着一个单一符号化的拟像体的死亡进行发泄式的狂欢。
2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声明:本文由新闻源或入驻作者撰写,除博牛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博牛立场.
本文采纳自社区会员"xiaoyou666"的发表,点此进入原帖与作者讨论>>

博牛集团博牛社区博牛招聘菠菜圈广告合作手机版建议投诉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本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由於討論區是受到「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本站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