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盼年底前達成南海行為準則
本報訊:根據GMA新聞報道,東盟的目標是在今年與中國達成一項拖延已久的行為準則,以防止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發生武裝衝突。
該準則的完成得到了美國和其他未參與領土衝突的西方和亞洲政府的支持,但由於談判步伐緩慢和兩年疫情的封鎖而被推遲。
這使得在談判開始後三年內完成準則的最初希望無法實現。在2019年7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東盟與中國已完成準則談判文本的“一讀”,該文本已變得更加清晰,以使談判更加順利。
本週將在柬埔寨舉行面對面會議的東盟外長表示,希望在會後發布的公報草案中,能夠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準則的“二讀”。
東盟公報草案說:“我們為早日達成有效、實質性、符合國際法(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南海行為準則實質性談判取得的進展感到鼓舞,期待在2022底前完成文本草案的二讀。”
外交官表示,要完成關於準則的談判,大約需要“三讀”。
據外交部說,然而,隨著東盟和中國的談判代表準備處理該準則中最具爭議的條款,包括是否宣布擬議的準則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及它所涵蓋的爭議地區的範圍,更多的挑戰擺在面前。
他們說,由高級外交官談判達成的草案還需接受外交部長的微調和“法律審查”。
擬議的準則旨在防止潛在石油豐富地區的重疊主張退化為暴力對抗,或者更糟的是,破壞經濟的重大衝突。這種擔憂仍然反映在東盟公報草案中。
部長們在聲明草案中稱:“我們討論了南海局勢,期間一些部長對該地區的填海造地、活動和嚴重事件表達了關切,這些事件削弱了信任和信心,加劇了緊張局勢,並可能破壞和平、安全、和該地區的穩定。”
他們補充說:“我們重申,有必要增強互信和信心,在開展可能使爭端複雜化或升級、影響和平與穩定的活動時保持克制,避免採取可能使局勢進一步複雜化的行動。”
部長們強調“需要根據普遍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尋求和平解決爭端。”
外交部東盟事務助理部長埃斯比里杜上週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東盟與中國的談判正在繼續並取得進展。
他說:“我們在一般條款。目標已經取得了進展,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將進入行為準則的機制。”
當被問及東盟和中國之間是否就使該準則具有法律約束力達成共識時,埃斯比里杜說:“尚未決定。”
他補充說:“在行為準則達成一致之前,我們不能這麼說。”
他承認,特別是在有爭議的細節和條款上獲得各方共識的複雜任務導致了延誤。
他說:“有很多利益需要考慮。每一行文字都必須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達成一致。”
他說,儘管有延誤和分歧,談判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
他說:“與過去15到18年相比,無論我們現在取得的進展多麼緩慢,都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