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部擬調整數字化中中小微企業的定義
本報訊:工商部(DTI)部長阿爾弗雷多·帕斯誇爾表示,由於數字化,企業家開展業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因此正在進行一項調整微型、中小型企業(MSME)定義的舉措。
帕斯誇爾週五在沓義市舉行的菲律賓金融科技節和中小企業金融賦權計劃的發佈會上說:“我們正在努力想出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定義中小微企業。”
他說,隨著企業家接受數字技術,他們現在可以用更少的人做生意,也可以用更少的資產經營。
他補充說:“有了技術,你不需要太多的人來獲得報酬,也不需要很多硬資產來做事。過去,中小微企業要麼由員工人數、總資產或總收入來定義。”
菲律賓統計管理局(PSA)將企業分類,員工人數少於10人,資產不超過300萬為微型企業;員工人數在10至99名,資產在3,000,001元至1500萬元為小型企業;員工人數在100至199名,資產在15,000,001元至1億元的企業為中型企業。超過這些標準的企業被視為大型企業。
帕斯誇爾補充說,通過使用“舊標準”來識別中小微企業,“企業規模的真實範圍”沒有被捕捉到,這對於制定與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准入相關的政策和計劃至關重要。
僅工商部的融資部門小型商業公司就擁有約48,000名借款人的客戶,他們直接或通過合作貸款機構獲得服務。
帕斯誇爾說:“這些企業有數百萬家。儘管我們的小型企業公司,但我們不能在工商部單獨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私營部門的參與。”
除了金融准入,工商部還敦促私營部門幫助中小微企業採用數字技術。
為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國際金融公司(IFC)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菲律賓啟動了針對亞洲和非洲中小微企業的中小企業金融賦權計劃。
新加坡金管局將與工商部和Digital Pilipinas合作,在這裡開展中小企業金融賦權計劃,這是一個由私營部門領導的運動,倡導在工業、城市和地區採用技術。
新加坡金管局、國際金融公司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上個月啟動了中小企業金融賦權計劃,旨在為中小微企業培養基本的數字金融知識技能,並幫助他們瞭解跨境金融服務。
這些機構認為,這些技能將幫助中小微企業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