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到底是什么?
中新网10月12日电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会议将讨论主席团确定的对《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继续运作至关重要的议程项目。联合国网站对该公约的背景进行了专题报道。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2年签署,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什么?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1992年,众多的世界领导人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协议,包括《公约》。《公约》迅速而广泛地得到承认,在里约会议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文件,迄今已有187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公约》第一次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协议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资源。它将传统的保护努力与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经济目标联系在一起。《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公约》成员国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
《公约》提醒决策者们,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并提出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理念,即可持续利用。以往的保护努力旨在保护特定的物种和生境,《公约》认识到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的利用必须惠及人类。
10月11日,云南省昆明市街头的COP15海报。当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
只有全社会参与,才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大会秘书处执行秘书特别顾问卡特琳娜·圣塔玛利亚(Catalina Santamaria)认为,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圣塔玛利亚表示:“非国家行为者对我们生物多样性的未来至关重要。推进生态和人类发展目标需要全社会参与才能取得成功。非国家行为者致力投入更清洁世界的建设,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公约》首次使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走到一起。通过在各国政府、经济利益集团、环保人士、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以及有关公民之间形成一项新的协议,《公约》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基础概念有时候很难向政治家和普通大众传达。关于如何使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还是极少有公众参与讨论。
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需要公众态度的转变。如何利用自然,如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需要一个长期的公众教育过程,以带来行为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让社会为保持可持续性所需的改变做好准备。
圣塔玛利亚强调,只有全社会参与,才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的最终决策者是每一个人。个人作出的小小选择将积聚为巨大的影响,因为驱动发展的因素是个人消费,反过来,个人消费又利用和污染了自然资源。通过认真地选择购买商品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公众就能开始驱使整个世界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政府、公司和其它一些组织机构有责任引导公众,但最终,最可期待的还是个人每天作出的成千上万次的选择。
圣塔玛利亚向所有人发出呼吁,现在就采取行动。她说: “我鼓励你们所有人采取大胆而雄心勃勃的行动,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议程,为捍卫全球和平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