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yalee 于 2022-4-22 09:51 编辑
这个春天,既不「金三」,也不「银四」,裁员阴云继续弥漫。
近期,滴滴、阿里、百度、腾讯、贝壳、字节跳动、京东、有赞、小米、B 站、快手、58 同城、携程等公司,几乎每天都要轮番传来裁员的消息。无论是业务的正常优化,还是人员的正常流动,互联网裁员潮本身,都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场百万人的职业大迁徙正在发生。
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第一次经历大规模裁员潮了,每隔几年,总会有一些原因导致某些领域或者某些行业的人「不再被需要」。
未来5年,我们要随时做好失业的准备。
未来几年
绝大部分「职位」会消失
也许,你是一名白领,坐在冷气强劲的5A级写字楼,拿着一万出头的工资,每天朝九晚八,带着一身疲惫回家。虽然积蓄不多,却也在慢慢增长。
又或许,你是一名应届生,刚刚进入心仪的大公司,虽然奔波在最劳累的第一线岗位,但一想到未来的晋升路径和可能性,就踌躇满志。
也许,你们都在这座城市扎根不久,但都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在公司里站稳脚跟,向上晋升,当上高管,买房,成家,立业。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或许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内,完全改变?
十几年前,我们会去追求「稳定的职位」。而现在,稳定性正在不断遭到质疑 ——薪酬倒挂越来越明显,职业经理人空降越来越频繁,企业倾向于招聘新人、年轻人,员工不再谈「忠诚」「安定」,一两年跳槽比比皆是。
但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连「职位」本身,都会成为过去。
未来的社会形态可能是什么样的呢?
企业只保留核心团队,将绝大多数工作以合作的形式分配出去;
绝大多数的个人,将以自由职业者或小型工作室的身份,借由不同的「平台」,跟客户取得联系,并独立为客户提供服务。
大多数的「职位」将彻底消失。
当然,到那时,很可能已经没有「职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务」。如果你不想失业,要么想办法进入企业决策层,要么,就得学会为自己工作。
这并不是想象。
这样的趋势,正在以锐不可挡的速度,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外包、众包与合作
成为企业人力优化的趋势
彼得·德鲁克老爷子,早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就写道:
越来越多的公司跟承包商和临时人员合作,合资企业的数目增加,外包业务成长。为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很可能不是该公司的员工。我听过这样一个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为组织工作的人中,不隶属于组织的员工数量会远远超过隶属于组织的员工人数。
在2004年《财富》杂志的访谈中,他更是语出惊人:
对于那些没有可能进入管理高层的人的工作,你都应当把它们外包出去。
自从1989年,柯达将大部分信息技术业务外包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对工作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从而提高效率。
德鲁克这样说道:
当你把工作外包给一名全面质量控制专家,他就是在一年48个星期为你和其他客户而忙,他把这些工作视为挑战。而如果公司雇佣了一名全面质量控制人员,那么他一年只忙六个星期,其余时间则在写备忘录和找事做。
这就是许多企业的弊病。
疫情这三年,加速了国内企业外包思维的形成,所谓外包思维,就是把一些工作分离出来,外发给专业的人或公司去做。它遵循的是“分工”、“专业”、“成本”、“效率”原则。
现代社会,外包思维无处不在,比如快递行业、咨询行业、广告行业、品牌代工行业等等,就是典型的外包思维下的产物。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效率要求越高,成本控制越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越发成为全社会遵守的规则。
针对自由职业者的交易平台
正在兴起
很多人对外包的质疑,在于专业能力。他们认为,能够被外包出去的工作,多数是机械的、低层次的、无需脑力的。
真的是如此吗?
2012年秋天,默克制药公司(Merck)与Kaggle(一家预测分析众包网站)携手简化药物发现过程。当时的标准过程是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一一测试,检测它们对所有潜在疾病机制的有效性,效益很低。
为此,默克公司设立了一场为期8周的比赛,悬赏4万美元,将这一任务发布给参赛者。该竞赛吸引了238支队伍参赛,收到2500多份提案。
最终胜出者是一组计算机科学家,他们采用机器学习法,大大简化了这个过程。这个方案也得到了默克制药的认可和推广。
这次疫情,会让更多人依赖网络,也会让更多人加入自由职业的行列。
许多投资机构,开始引入「外脑」。他们会选择几个意向行业,外聘该行业的专家,组成智囊团,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甚至让专家参加投票表决,参与企业决策。
许多新兴的创业团队,也开始把运营、市场拓展、推广和流程优化等工作,移交给专业的独立顾问,只保留核心的研发团队。
大量国际4A广告公司的创意人才,为企业操刀文案、设计、营销方案,已经非常常见。许多创意总监,同时也是多家企业特聘的营销咨询顾问。
甚至,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从BP撰写,路演PPT制作,网站设计,市场营销策划,到落地执行,早就有了完整的一整个顾问链条。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企业能够将工作进行更加精细的划分,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则集中资源,精简团队,做最有价值的事情,避免被臃肿的组织结构拖垮。
这真正实现了最精细的分工合作。
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化
是连接而非拥有人力资源
这些因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平台化。
什么是平台化呢?
疫情发生以来,数字化加速进入各行业、企业的战略主航道。通过数字化进行业务重塑和创新,“业务平台化”再次成为企业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领域之一。
传统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劳动力、是设备,但这个模式,在越发高昂的人力成本、多变的市场和加速动荡的业界环境三重阻力之下,越来越趋于衰退。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平台化辐射到零售、金融、电信等传统行业,平台化实践进入深水区。
那么,「平台化」的企业是什么样的呢?
企业不再是生产者,而成为一个连接点。借由企业,各种需求关系人连接到一起,实现价值的交换,并从中获取报酬。
企业的核心资产,不再是设备和人员,而是信息和知识。
Uber并没有自己的出租车,Airbnb没有一间房,网易严选把工厂和顾客连接到一起,美团和饿了么也没有买下任何一家餐厅。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是架构,流程,管理体系,以及有效连接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同的人对接到一起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
苹果是全球化生产的典范:来自美国的核心设计,来自英国的ARM处理器,来自日本的闪存,来自韩国的CPU和显示屏,来自中国的流水线,被有机整合在一起,再邮寄到阿拉斯加,分发到全球接近500家零售店,与嗷嗷待哺的消费者见面。
但这里面,使苹果成为全球第一生态系统的,是什么呢?
并不仅仅是这些硬件,而是APP Store里面超过300万个APP,以及它们背后的开发团队。
这些开发团队,借由APP Store这个平台,与上亿消费者实现了连接。
你能想象由苹果自己研发APP吗?这是不可能的。
对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条非常可行的路:
不是自己去创造产品,而是做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系统,将合适的人连接起来,让他们自己产生价值交换。
你的作品和个人品牌
才是最大的资产
让我们回到个人的维度。
我们一说到董明珠就会想到格力。提起雷军,我们就想到了小米;提起陶碧华我们就会想到老干妈。其实他们都是有意打造的,把自身与产品牢牢绑定在一起。
在这个时代,学历、出身、就职经历,都无法真正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能证明能力的是什么呢?是你的产出。
如果企业想招聘一位开发工程师,要如何验证他的简历和能力?答案很简单,看他做过的项目。
这个时代,你做过的项目、作品、经验,完全可以打包带走,成为你自己的品牌资产。
在十年前,一名自由职业者,如果想接触到企业,必须通过专业的第三方代理公司。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但这个时代,互联网可以快速连接到世界上任意一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被大大抹平了。
基于兴趣、技能和专业领域的社区,为个人品牌的建立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长久工作,你所有的成就、经验和知名度,都仅限于这家公司。如果不巧,你一直专注在某个产品、某个模块,没有牵头带过任何一个大项目,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很难。
你所有的经验,都局限在这个很小的范围里。如果离开了这家公司,你的经验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每次遇到大厂裁员的事情,我都很有感触,这些员工,他们非常出色,也积累了许多积蓄,但后面的职业生涯,也许并没有那么容易了。
唯一不属于公司的、能带走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所以,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个人品牌的建立。参加各种群,与行业和圈子建立联系,参加线下活动、演讲、出书,向公众输出自己的内容……
他们并非以「螺丝钉」的身份为公司工作,而是以「知识专家」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服务。
品牌是他人对你的认知
古典在《超级个体》专栏中说,我们已经来到了个人品牌的时代。可能「个人品牌」这个词会让大家觉得困惑,那么我换个词:「他人对你的认知」。
怎样取得他人的良好认知?
首先,积极公开展示自己。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大咖有大咖的优点,你有你的优点所在。
萧伯纳曾说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同时你的内心一定要强大,不管是正面还是是负面的,你要懂得甄别消化,遇见夸你的,不要飘;遇见否定你的,不要被他们打倒。
其次,要让大家对你产生深刻印象。在工作岗位上多做一些你擅长的小事。
比如一个来访者,她每周结束前,把部门所有对话中重要的部分整理出来,汇总成一个要事备忘录;开会前,为了提升会议效率,会把问题用结构化的表格在白纸上打印出来。
一开始大家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多此一举,后来时间久了,大家发现他们每周碎片化的信息中,有很多值得留存的信息或者可以进一步跟进的事项;开会时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框架做牵引,而不是每一次都靠小组内的聪明人现场发挥。
后来,大家对她产生了「积极主动 + 知识管理」的认知,领导也给她更重要的事情,在几次团队内的「竞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你在付出的过程中就会有能量的回馈,总会有人加倍地去支持你。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当你全然地投入你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谋生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最后,个人品牌的核心是「个人核心竞争力」。是在过往经历中已经体现出来,是帮助你在过往经历中挺过难关、或者帮你获得大家认可的特质。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发明新的个人特质,而是在过往生活中发现线索,找到已经属于你的特质。把这些特质强化、放大,就是未来最有效的建设个人品牌的方法。
声明:本文由新闻源或入驻作者撰写,除博牛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博牛立场.